台灣國際政策研究中心 Taiwan Inter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Center

應對中國挑戰:「亞洲通」進入美國安全和外交決策圈

2021年2月22日

拜登就任總統後,資深「亞洲通」進入美國政府的安全、外交決策圈。分析人士猜測,這是否暗示拜登政府對中國、朝鮮政策可能出現轉變?

2月初,拜登在五角大樓宣佈要重新審核在亞太地區遏制中國的軍事政策,表示這將有利於「制定處理中國相關問題的正確路徑」。

拜登說,制定中國政策需要政府各部門共同努力,國會兩黨合作,以及鞏固聯盟和伙伴關係,「這樣才能應對中國的挑戰,確保美國人民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勝。」

媒體分析注意到,聚焦亞洲似乎是拜登政府同特朗普政府少有的幾個政策共同點。

美國《防務新聞》報道還說,拜登表示要採取所謂「整體政府」方式。舉措包括任命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白宮協調亞洲政策的職務。

「轉向亞洲」

坎貝爾出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印太事務」負責人。他和拜登政府的新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是奧巴馬政府時期希拉里領導下的國務院的老同事。

分析人士認為,坎貝爾的任命或許也是華盛頓向其亞洲盟友發出的一個信號:美國重返亞太地區。

早在2012年,中國曾形容坎貝爾是當時美國「轉向亞洲」戰略重心轉移的主要設計者。坎貝爾當時擔任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新華社的報道將他列入當時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關鍵人物名單。

美國戰略中心向亞洲再平衡實行了10年後,現在,該政策的主要發起人坎貝爾進入白宮安全和外交政策制定核心。

美國外交問題評論員蒂姆•施洛克(Tim Shorrock)最近在《國家》雜誌上評論說,坎貝爾的職業外交官和游說活動生涯都與他對亞洲冷戰的態度分不開,他在理念上是中國的反對者。

在此次出任印太事務負責人之前,坎貝爾曾經多次敦促美國和盟友攜手抗衡中國。

2019年,他和沙利文曾經撰寫題為《沒有災難的競爭》的文章,稱美國既可以挑戰中國、也可以與中國共存。但文章也強調,為了有效地與中國競爭,美國的戰略必須「從其盟友開始」。

美日聯盟

施洛克認為,坎貝爾是美國政府中最親日的官員之一,他還說,坎貝爾把支持日本及其右翼執政的自民黨當作美國在亞洲結盟的基石。

2009年被視為「親中派」的日本民主黨領袖鳩山由紀夫選舉獲勝擔任首相。鳩山由紀夫提出所謂「東亞共同體」的構想以及要搬遷沖繩美軍基地的競選承諾被被認為同美國「轉向亞洲」戰略相左。

當時擔任亞洲事務助理國務卿的坎貝爾訪問日本磋商,雙方最後在沖繩美軍基地問題上達成折中。

不久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下台。他在當選首相不到一年後,因沖繩美軍基地搬遷問題,以及不當處理同美國關係問題而辭職。

朝鮮半島

施洛克在《國家》雜誌撰文還說,在坎貝爾看來,韓國是美日遏制朝鮮棄核、遏制中國的結盟中的小伙伴。

拜登就職總統後任命的另一個亞洲問題專家是擔任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副助理國務卿的樸正鉉(Jung H. Pak)。樸正鉉在進入國務院前曾是中情局CIA的朝鮮問題專家,後來在布魯金斯學會研究朝鮮半島問題。

布魯金斯學會網站刊登的簡歷介紹說,樸正鉉是東亞政策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曾著有《成為金正恩:CIA前官員解讀朝鮮神秘的年輕獨裁者》一書,該書被視為理解金正恩的權威性專著。

有韓裔背景的樸正鉉被任命為國務院亞太事務負責人被韓國外交界看作是個好消息。不過她曾公開批評韓國總統文在寅對朝鮮的和解政策是「單相思」。

有分析認為,樸正鉉獲任命進入國務院暗示拜登政府或許將和特朗普時代美國的對朝鮮政策進一步拉開距離。

樸正鉉在過去4年中一直批評特朗普的朝鮮政策。她說2018年特朗普和金正恩的新加坡聯合聲明缺乏牢固基礎,無法依此展開實質性的工作談判。她還批評特朗普政府對韓國提出過度要求,即提高韓國分擔美國在韓國駐軍費用的比例。

《國家》雜誌的文章引用位於首爾的亞洲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高明宣的評論說,很明顯,華盛頓將不會同朝鮮直接就去核進行一對一的合作來解決問題,華盛頓「將加強美國-韓國-日本聯盟,並以此為軸心對朝鮮和中國作出反應。」

今年1月坎貝爾和布魯金斯學會中國戰略研究部主任拉什•多希(Rush Doshi)在《外交》雜誌撰文說,特朗普政府對亞太政策造成了系統性的傷害,並說在應對來自中國多方面的挑戰中,盟友和伙伴十分重要,從中國獲得某種服從也很重要。